七夕节又有“女儿节”、“乞巧节”之称,节日的活动目标主要是女人,风俗以乞巧为主。最普遍的风俗,即是妇我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。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牵线搭桥验巧,做些小物品赛巧,摆上些瓜果乞巧。这个晚上穿针乞巧,请求福禄寿活动,礼拜七姐,典礼忠诚而盛大,陈设花果女红,各式家私、用具都精巧细巧。
各区域的风俗上有很大的差异
在山东济南、惠民、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,仅仅陈设瓜果乞巧,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,就意味着乞得巧了。而鄄城、曹县、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风趣: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,把一枚铜钱、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别离包到三个水饺里,乞巧活动今后,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,传说吃到钱的有福,吃到针的手巧,吃到枣的早婚。
诸城、滕县、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“想念雨”或“想念泪”,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造成的。胶东,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很少,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。
在今天浙江各地仍有相似的乞巧风俗。如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,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,用油煎炸后称“巧果”,晚上在庭院内陈设巧果、莲蓬、白藕、红菱等。女孩对月穿针,以请求织女能赐以巧技,或许捕蜘蛛一只,放在盒中,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。
绍兴农村,这一夜会有很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,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,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。
浙江金华一带,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,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,若无公鸡报晓,他们便能永久不分开。
广西西部,传说七月七日晨,仙女要下凡洗澡,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。此水名“双七水”,我们在这天鸡鸣时,力争上游地去河边取水,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,待日后运用。
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,节日到来之前,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、通草、线绳等,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,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,使之发芽,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,用来拜神,称为“拜仙禾”和“拜神菜”。从初六晚开端至初七晚,一连两晚,姑娘们穿上新衣服,戴上新首饰,全部都安排好后,便焚香点烛,对星空跪拜,称为“迎仙”,自三更至五更,要连拜七次。
在福建,七夕节时要让织女赏识、品味瓜果,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盈。供品包含茶、酒、新鲜水果、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、鲜花和妇人化装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。通常是斋戒沐浴后,我们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,默祷心愿。女我们不只乞巧,还有乞子、乞寿、乞美和乞爱情的。然后,我们一边吃水果,喝茶谈天,一边玩乞巧游戏,乞巧游戏有两种:一种是“卜巧”,即用卜具问自个是巧是笨;另一种是赛巧,即谁牵线搭桥快,谁就得巧,慢的称“输巧”,“输巧”者要将事前预备好的小礼品送给得巧者。
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以外,通常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“床母”,二者应有相似含义。出产、育儿,这都是女人无可代替的责任,因而这类神祇也都是女人神;在女人神与女人信徒之间,遂构成密切的联系,化解了女人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惊骇。“床母”,是孩童的保护神,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,家中有孩童的家庭,在当天黄昏时,在孩童睡的床边拜床母;供品包含:油饭、鸡酒(或麻油鸡),焚烧“四方金”和“床母衣”,拜床母时不宜太长,不像往常祭拜要斟酒三巡,大概供品摆好,香点了今后,就可以预备烧“四方金”和“床母衣”,烧完即可撤供,希望孩子快快长大,不能拜太久,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。
桥,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(以纸包着的线香)搭成的长约四五米、宽约半米的桥梁,装上栏杆,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修。天黑,我们祭祀双星,请求福祥,然后将香桥焚化,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,欢欣地相会。这香桥,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。
湖南、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。例如湖南湘潭区域《攸县志》:“七月七日,妇人采柏叶、桃枝,煎汤沐发。”而散文名家琦君(浙江籍)的《髻》也说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,都在七夕沐发。这项风俗,大概和七夕“圣水”的崇奉有关。我们认为,七夕这天取泉流、河水,就好像取银河水相同,具有洁净的崇高力气。有的地方直接叫它“天孙(即织女)圣水”。因而女人在这天沐发,也就有了特别含义,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,必可取得织女神的护佑。还盛行用脸盆接露珠的风俗。传说七夕节时的露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,如抹在眼上和手上,可使人眼明手快。